陳玉玲 2016年12月15日
新建的研究所分來一批批新生力量,充實在各個室組里.他們兢兢業業,一絲不茍,不怕艱難,不怕勞累,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而努力。工作之余,他們自覺鍛煉身體。所里每到春秋兩季組織體育比賽,有長跑、四百米接力、藍球賽、拔河等項目。凡此時,同志們都積極參加,在比賽中熱情洋溢,奮勇當先,不甘落后拿出最佳成績。老弱病殘的同志不能直接參加比賽項目,便作為拉拉隊,在后邊敲鑼打鼓,吶喊助威,為運動員加油,氣氛熱烈,上下情緒融為一體。他們為獲名次的運動員祝賀,并承擔遞水送衣及各種后勤工作。拔河比賽也如此。各個科室間比賽,雙方那個熱烈,吶喊聲此起彼伏,一浪高過一浪。藍球比賽,站腳助威的同事密密麻麻,每進一個球大家都為之鼓掌喝彩。體育活動增強了體質,交流了同事間的感情,永保青春活力。
文革中我所被編入了解放軍部隊,每周三下午去北京體育學院游泳,吃過午飯所里開車接送。我們有一部分人就騎自行車自行前往。都是年輕人積極勇躍,會游泳的教不會游的,教的認真,學的努力。很多人在活動中都學會了游泳。體育學院的游泳池一圈是250米,每10米樹一根標竿,因此,順著標竿游不緊張。當時,一氣游下來4-5圈不成問題。學會了心中快樂,不管烈日當頭,還是陰雨綿綿從不間斷。
有一次所里組織去運河游泳,會游的都下去了,不會的在岸邊給看衣服作后勤。我也下去了,看看對岸沒多遠,感覺沒問題,但是游出不到10米之遙,就覺得腳下水流急速,心中發慌,六神無主。周圍沒有標竿之依靠,當時亂了方寸,忙呼叫求助,最后被旁邊的同事拉上岸去。坐在岸上仍然驚魂不定,久久不能平靜。由此得到一個教訓,掌握一門技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,要不斷學習,不斷熟練才行。
還有一次組織去頤和園橫渡,從排云殿至龍王廟,大約有600米的距離。會游的同志不假思索的跳入水中,一排排,一隊隊的往龍王廟游去。雖說周圍有護航的船只,我真想隨波逐流,加入橫渡之列。但上次運河游之驚險仍在腦中作祟,猶豫了半天還是沒敢下水,只好做了后勤,此事至今留下遺憾。游泳這項活動在我的生活中印象深刻,難以忘懷。
再就是文藝活動。我所的文藝異彩紛呈,吹、拉、彈、唱,各種人才具備。組織一臺節目不是難事。院里每逢節日都要組織文藝匯演,各個研究所出節目。我所的組織者對所里人才很了解,大合唱、小合唱、獨唱、舞蹈、對口詞(相聲),何人指揮,何人手風琴伴奏,何人為報目員,胸有成竹。選材、服裝、道具皆自行準備。所選之人一呼而就,絕不怠慢,且認真排練,群情激昂。大家集思廣益完善節目,甚至經常晚上加班排練。因此,在每次的演出比賽中皆獲得頭彩,第一第二的好名次不在話下。當時院里演出在四不要禮堂,觀眾座無虛席,認真評選。各種比賽從沒間斷過。
有時大操場放映電影(那時也沒什么娛樂活動),人們吃過晚飯扛著凳子去大操場等。等2-3個小時,到天黑才放映。有時也請專業劇團來院里演出,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最后一次演出“穆桂英掛帥”就是在科學院四不要禮堂舉行。這次演出具有非常的紀念意義而記入史冊。
我所的文體活動不但有水平,且成為研究所歷史文化的一部分而延續至今。人雖然已經退休多年,仍然有舞蹈,合唱,太極拳等活動為節日增添光彩。
時光荏苒,歲月如歌,半個世紀已過,如今研究所已經發展壯大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領先地位。當年的文藝積極分子及體育鍵將們都已成為科學院院士、博士生導師、研究員、高級工程師、有名氣的科學工作者,引領著一方科研天地,為祖國健康地工作著。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過去的日日月月,歲歲年年中,那些為研究所填充鏠隙的片段歷史。
路慢慢,創業難,人生苦短,往事如煙。憶綿綿,情難忘,昨夜星辰,閃亮仍然。往前看,心志堅,老驥伏櫪,余暉晚年。

1964春研究所爬香山比賽,獲得第一名的五室成員合影

1964元旦聯歡會大合唱,前排右三李玉安,右四樊蓉,右五陳玉玲

1964元旦聯歡會小合唱節目,前排領唱蘇蘋,后排右一袁志安,右四陳玉玲
作者簡介:陳玉玲,生物物理所原八室副研究員